“七色光,七色光,太阳的光彩,我们带着七彩梦走向未来。”
在北京,问孩子会唱《七色光》之歌吗?都说会;问《七色光》电视节目时,都会说是小时姐姐的节目。但当你问张晓爱是谁?他一定觉得你在提另外一个问题。
这就是电视,是主持人大放光彩的舞台。对于观众来讲,什么“策划”、“编导”、“监制”纯属电视内部事物。但其实,张晓爱在策划开办《七色光》节目时,小时姐姐还在一所中学里念书。
十年前,北京电视台甚至包括全国各地方并没有设置青少部,青少年节目少得可怜。张晓爱那时正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总编室副主任,事业处于上升阶段。组织的安排,使她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的记者、编辑,突然转成电视台从事青少年电视工作的开创人,这的确是一个新的课程,新的领域。
张晓爱回忆说: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,尽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,但具体到工作中却有重重的困难,既有从事青少年事业共有的特性更有自身脱胎换骨的阵痛。与其说是从广播转到电视,毋宁说是从新闻转成了教育。
对于自己10年来从事的青少年电视事业,她不假思索地用“爱”这个词加以概括。它结合到繁杂具体的工作中,会做为一种驱动力外延出诸如耐心、童心、苦心、精心、责任心等等工作或情感的体验。换句话说,你只能用一半的精力去钻研电视业务,另一半要留给孩子,也许会更多。
凭着一份爱心,10年前,张晓爱在全国电视同行中,率先推出了每天一小时的全新的少儿节目《七色光》。从此,北京的孩子们每天晚上都能在固定的时间,看到专门为他们制作的少儿电视节目,并且为了适应孩子们5分钟到15分钟一个的兴奋点,还专门费尽心思把节目办成杂志拼盘型。为了给孩子们办好这个节目,张晓爱不知疲倦地奔波于老师、孩子、家长之间,不分昼夜地辗转于拍摄地、编辑间和播出现场……由她创意并组织有关人员创作的《七色光之歌》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,连新加坡的小朋友在做团体体操时,播放的都是这首歌。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能达到如此广泛的普及和传唱,这在全国电视行业中也是少见的。
10年过去了,《七色光》这个节目当年以每天固定1小时播出,以绝无仅有的优势,为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。尔后,这一节目又从单一的幼儿节目,形成幼儿、小学生、中学生、青年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系列节目,为青少年电视节目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,不仅受到首都少年儿童的喜爱,更受到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的好评。张晓爱说:“《七色光》栏目从1988年迄今年年捧回金光灿烂的奖杯,闪耀的是整个集体凝聚的心血。当我看到编导们的爱心得到回报所表现出的喜悦,我也就感到一种欣慰。”
在《七色光》十周年新年晚会的工作照中,有一张三人合影:中间是张晓爱,右边是小时,左边是小时的前任主持人晓白。
提起晓白,张晓爱感慨很多。晓白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毕业生,转成少儿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新的课题。从如何改变思维到如何设计形象,如何编写台词到如何具体采访,张晓爱都为晓白倾注了全部心血。为了一个服装搭配的细节,她较起真儿来,让晓白哭过不止一回。七色光十周年之时,晓白从上海台赶回北京庆贺时说:难忘在《七色光》的日日夜夜,难忘张老师的悉心培育。
青少部的编导们都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张晓爱精力充沛,总有使不完的劲。在工作中,她严格要求每一个人,却又十分有人情味,被同事们称为“柔中带刚”的领导风格。同事们都说:“张晓爱有一种人格的魅力。”这魅力具体是什么?是身先士卒,是甘当人梯?是倾心相助?是精益求精?是善解人意?是风风火火?是大刀阔斧?……可谁又说不大清楚。可当每个人走上领奖台,被观众围着签名,手里捧着热烘烘的小朋友来信时,大家都明白,张晓爱对他们有多么重要的意义。
一位编导介绍说:录制少儿节目比录制成人节目难度大得多,孩子们没有经验,拍摄节目要耗费大量的时间。一个很短的镜头,张晓爱会一次再次的反复拍摄,她表现出极大的耐心,热情地启发诱导孩子们,对孩子们保持着永恒的微笑。在录制《健康宝宝》文艺晚会中,她蹲着趴着跟孩子们谈话,一天录制完节目,她已经站不起来了。此外,她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,许多节目必须安排在周六、周日录制。为此,她10年来没有了自己的休息日。她对工作不仅是敬业,甚至是玩命了。几次大型节目录制完后,她累倒在病床上,住进了医院。嗓子说不出话来了,却打电话给我们,让我们把电视机搬到病房里,看编导们录制的节目,于是病房又成了她的办公室。
她到外地出差,总是要抽时间逛逛商店,她哪是为自己买东西,她是在为主持人挑选适合的衣服与饰品。何时何地,她都能与青少部的工作联系起来。
一位新来不久的编导对张晓爱的工作作风不太理解,认为作为一名副总编,台里的事那么多,管管大局就行了,何必对一台晚会大到前期的策划、撰稿、拍摄,小到主持人穿什么服装、晚会的串词都要一字一句地修改呢?因此他没有事无巨细地汇报。可是张晓爱却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询问工作的每一个细节,张晓爱是希望时刻掌握到下属们的工作过程,她是希望别人能把工作中的困难告诉她,她好给你解决。而且同年轻编导们互相切磋,也可以不断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。况且对于一位新来不久独立制作的编导,她更是放心不下,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多传她一些,把节目办得更好。
10年来,张晓爱凭着一颗爱心,为少儿电视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。她策划、编导、监制的节目有3650多个小时,每分钟都浸透着她对孩子们的爱心,对观众的诚心,对工作的精心。这些节目有的多次获得全国“金童奖”、全国社教节目优秀栏目奖,其中《北京的博物馆》还获国家专题片大奖。
1995年的夏天异常炎热,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,张晓爱策划并领导青少部十几个编导拍摄50集大型系列片《我们不该忘记》。整整一个夏天,她们早出晚归,加班加点,跑了几十个外景地,采访了上百人,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节目播出后,许多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、老将军来信对《我们不该忘记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说他们是“流着眼泪看这部片子的”,“这是一部很好的专题片,不仅在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时播出效果很好,今后再播出也是教育下一代的好节目。”这部片子获得中国纪录片学术奖、北京市“十个一工程”奖。
节目常办常新是张晓爱在电视业务上的一贯追求。《七色光》栏目几乎每年都要改版,节目每月都要翻新。《快乐时光》、《童趣相册》、《我喜爱的歌》、《校园内外》、《七色光宝宝》、《七色光少年》、《星星擂台》、《争上游》、《我们》……众多的节目以崭新的风貌满足观众的需求。在改版之前,她都要请专家、老师、家长座谈,听取他们的意见,进行反反复复的研讨,然后与编导们共同策划、共同研究。博览众家之长,吸取各电视品种之精华,形成北京电视台独特的幼儿、小学生、中学生、青年人不同年龄段的系列节目特色。
在张晓爱的精心经营下,10年来,北京电视台青少部培养了一批优秀编导和主持人,从晓白到小时、吕昀,从亚宁到旭东、李果,这些主持人在青少年中可谓家喻户晓。而由她成立的“七色光艺术团”,培养了一批批小明星,如金铭、蒋小涵、宫傲和关凌,在影视歌坛上引人瞩目,受到观众的喜爱。“七色光艺术团”影响了一代人,人们称“七色光艺术团是艺术家的摇篮”。为了使青少年节目系列生产,并推向社会,她克服了重重困难,成立了“七色光少儿电视发展促进会”和“七色光之友”,团结社会名流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朋友们,为青少年电视事业做出了贡献。
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,犹如一张白纸,各类的工程师都尝试给他们描绘最好的图画;同时,孩子的想象力却是最为丰富甚至奇特的。只有我们用爱心去体验认知孩子的内心世界,我们才有资格去帮助他们完成杰作。作为从事青少年电视事业的人们,只要在孩子的蓝图上添上一道亮丽的七彩光就足矣,这恐怕也就是爱心赋予我们对孩子的社会责任心。
今年正好是北京电视台《七色光》栏目开播10周年,在表现她10年成长的晚会上,当我听到新老朋友台上台下齐唱《七色光之歌》“我们带着七彩梦走向未来”的时候,当我看到七色的彩花在剧场的空中飞舞的时候,我情不自禁落下热泪的同时想起我在大学时铭记狄更斯的一句话:一颗爱心比智慧更好,更有力量。